全部商品分类
针纺机械设备

针织机械 纺织机械 针纺配件 机器制造厂

缝制机械设备

缝制机械 缝制机械零配件

印染整理设备

印花机械设备 染整机械设备 印染原辅料 印染机械配件

针织润滑油

无缝内衣机 电机专用 电脑横机 气流纺机 定型机 大圆机 剑杆织机 自动络筒机 并条机 空压机 精梳机 细纱机 倍捻机 水洗机 蒸化机 其他油品

配套设备/五金机电

配套设备 五金机电

针纺原辅料

原料 辅料

仪器工具

针纺仪器 五金工具

技术服务/资源共享

机械维修服务 产品开版打样 代加工接单 贸易订单 资源共享服务 企业招聘

印染厂在制定染整工艺时必须注意五大要素!
外站转载 / 2019-10-23

染整工艺的设定关系到企业的人力、硬件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简言之,需要依托人员素质、设备、原材料、染化料、市场需求这五大主要因素。


印染厂在制定染整工艺时需要考虑五大要素:设备、原材料、染化料、人员素质和市场需求。设备种类和运行决定了染整工艺的宽容度和稳定性,原材料特性决定了工艺要点,染化料因素会影响工艺流程,制定工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决定了工艺的水平和实施的质量等。提出在实际生产中,工艺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并不断优化各环节的性价比,以最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完成工艺目标。


1设备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目前,工艺制定者对设备的考虑大多包括三个层次:企业现有设备;可进行改造的现有设备;以及市场可以提供而企业又有意向和能力增加的设备。这三者构成了企业的设备现状,而设备现状是工艺制定的基础。

1.1 设备种类决定工艺制定的宽容度


以棉为主的梭织染整企业的基本设备有:烧毛机、退浆机、煮漂联合机或单氧漂机、丝光机、磨毛机、连续染色机、定形机、预缩机以及品检打卷机等。棉梭织物的基本染整工艺为: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磨毛)→染色→后整理→预缩→品检。该工艺对产品品质的提高和成本压缩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在基本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冷堆前处理打卷机,则可用连续设备安全生产遇湿热加工易起皱的敏感织物,许多灯芯绒品种的开刷烧坯可以直接进行冷堆退煮漂处理。蒸箱中易产生折皱印的织物或者直接上煮漂联合机处理不透的织物,可以先打卷退煮堆置再进行连续煮漂处理,这样不仅可保证产品品质,扩大品种适应性,而且节约蒸汽,提高了连续设备的利用效率。

在基本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冷堆染色打卷机,可以在连续轧染机上进行小批量色单的试样和放样(因准备工作都通过小样完成,不需要在打卷机上试放样);可以提高大批量色单的前后一致性(在选择好染料,头续缸设定到位,烘干、蒸汽波动等影响因素少的条件下);可以解决灯芯绒织物绒沟异色问题;可以提高厚实紧密织物的染透性,特别对耐磨级别要求高的沙发类家纺织物非常有效;可以进行无盐染色。


在基本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几组卷染机,可以解决卷边起皱织物的前处理、染色甚至柔软加工;解决轧染、冷染都不易达到的浓透色加工和小批量加工;解决凹凸提花织物的立体感保留问题;解决混纺羊毛织物其它组分的染色加工。

在主机台之外配备一台由平洗槽、J型箱和一个短蒸箱构成的多功能水洗机,即可在此机台上进行酶退浆、冷堆前处理、冷堆染色后的水洗皂洗、分散还原清洗、活性剥色复修等作业,大大增强工艺的选择性。

在连续煮漂联合机的煮练单元和漂白单元之间加几组烘干机,既可连动又可分段处理。可将有些品种的烧毛放在退煮后漂白前,比退浆前烧毛再煮漂少一道工序,且更能保证产品的白度。

总之,设备配备和工艺的灵活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种拓展能力和产品质量,一定要长短结合、间歇连续结合、主辅机台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台利用率和工艺效果,增强工艺选择的灵活性。

1.2 设备运行决定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设备的良好运行依赖其自身质量和日常的维护。

设备自身质量由主机质量和配件质量决定,这是保证工艺质量的基础,而日常的维护对染整生产的稳定性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均匀轧棍的橡胶容易磨损而产生左右色差;冷堆染色的比例泵不佳,则无法维持染料与助剂的比例,造成色光不一致;定形机的温度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弹力织物的门幅、弹性和缩率;如果接空压气的气管质量不好,稍热即爆裂,就会经常停车,造成停车疵布。因此,印染厂基础设备配置除考虑设备成本之外,还可考虑选择如寇斯特的均匀轧车、门富士的定形机和拉法磨毛机,以保证工艺的精度和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在日常生产中,必须定期进行轧车的左中右轧余率测试,及时消除轧辊不均匀或磨损;对烘燥机定期加油等,最大限度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

1.3 数控技术决定工艺的精度和重现性


印染生产的工艺参数仅凭人工目测控制,则工艺无法精确实施,也无法进行准确的过程工艺采集记录。

近年来,已有多项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应用于印染实际生产,实现了对生产工艺的自动监控。这些成果包括:丝光机碱浓度在线检测及自动加碱系统、碱浓度及pH值在线检测和控制、助剂自动配送和自动配料系统、落布干湿度自动检测及控制、气氛湿度在线检测、门幅在线检测和控制、预缩率在线检测与控制、温度在线检测与控制等。这些产品极大地保证了工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从设备层面提升了一次染色成功率。

2
原材料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原料特性和品质不同,需要的加工工艺也不同。

2.1 原材料类别决定基本的工艺流程


原材料类别包括品种类别和纤维原料类别。原材料种类不同,其加工工艺也可能不同,如棉氨纶灯芯绒和棉氨纶贡缎两类产品,原料相同但品种类别不同,由于成坯方式、风格要求、疵病成因、质量评判都不同,所制定的工艺必然会有许多区别。

棉氨纶灯芯绒基本工艺:开毛→刷毛→烧毛→退煮漂冷堆→水洗→染色→柔软拉幅→品检。

棉氨纶贡缎基本工艺:退浆→烧毛→连续煮漂或煮漂冷堆→丝光→(定形)→染色→(拉幅定形)→预缩→品检。

以上两种工艺中,灯芯绒需要开毛、刷毛、道道翻顺毛;而弹力贡缎不用,但需丝光、定形和预缩。


再如品种规格相同,原料类别不同的全棉织物和涤棉织物,其染色工艺更不同,前者只需活性染料染色,后者需要分散/活性染料染色。

总之,不同类别的原材料有不同的基本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再从品质、成本、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更合理的工艺调整。   

2.2 原材料特性决定工艺要点


原材料特性包括品种规格特性和纤维原料特性。如弹力布的加工必须综合考虑门幅、弹性、缩水率,其中定形工序非常重要;棉锦平幅连续处理工艺中,首先要解决起皱问题,控制工艺升温是关键;而高密产品连续工艺,必须提高轧液率;底板紧密的灯芯绒进行连续煮漂,会产生蒸箱堆置折皱印,必须结合冷堆前处理工艺;格型纱罗类织物,纬斜弧斜不能单独依靠整纬器进行校正,连续机台的平整性和整纬后的每一处操作都相当重要;涤纶产品不能象纯棉制品进行重煮等。

2.3 来料品质决定工艺强度和适应性


相同规格的全棉灯芯绒,原材料质量可能会有不同。对配棉质量差,死棉、黄白档多的坯布,必须加强前处理的煮练强度,有时甚至需要两次煮练;经油渍清洗处理的灯芯绒坯布只能染色,不能霜花;洗过油渍的棉锦只能生产加白产品,不能生产染色产品;色纱坯布可以染成深色,不能染成浅色,但不成熟棉多的坯布,越是深色越容易暴露死棉。半制品上的少量絮片,对冷染影响不大,而轧染时很容易产生白斑或浅斑;棉结多的坯布,烧毛前宜采用磨毛辊轻磨或者结合接触式烧毛去除;灯芯绒产品还常会发生由于局部绒毛方向的不同或者绒毛的烧净程度不同而造成异色疵状。这种烧毛坯在印染厂最好再进行一次退刷烧,以减轻异色疵况。

3
染化料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在高耐碱性艳蓝染料问世前,品蓝只能采用轧染,而不能采用冷染。现在已有耐碱性的艳蓝染料,但其仍达不到不耐碱艳蓝染料的艳度。高牢度活性染料和一般牢度染料染色织物的品质完全不同,用红黄蓝染料拼色,其配伍性以及轧染前后色差控制的难度会有很大差异。

同样,高性能前处理助剂,要实施一浴冷堆退煮漂工艺,必须采用与之配套的酸。如用粉状柠檬酸调节pH值,硬的基布织物很容易产生底板白灰状疵病,采用液体酸则可避免。可见染化料的性能和品质,对工艺的制定、实施以及最终的效果影响很大。

硫化染料遮盖性好,对半制品的前处理要求相对较低,部分颜色甚至可以用煮练坯或者只经烧毛再经洗涤的坯布染色,大大简化了工艺,缩短了生产时间。



近年来染化料发展很快,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的环保助剂不断涌现,这为工艺的持续改善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在实际生产中,首先要即时跟踪了解市场各类相关产品的发展近况,不断试验,进行技术储备和相关产品的性价比筛选。其次,产品进厂必须严格检验把关,企业生产前应在现有品种中,根据生产可行性、稳定性、配伍性、跳灯、牢度和成本各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优选出具体订单、品种、色号的方案。第三,进入生产环节,需根据染化料的不同性能合理使用、准确操作。

鉴于市场要求的多样性以及不断加剧的成本压力,企业应选购多档染化料,满足不同品质要求,且还能兼顾成本,但这也会给技术、采购和储运管理增加麻烦。为便于生产作业规范,不同深度或一些同类色应该确定一个基本拼色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艺变化。

4
操作人员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工艺质量水平。尽管印染厂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数字化自动控制手段,但目前印染企业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依然很强。   

4.1 技术人员决定工艺的制定水平


技术人员是工艺的制定者,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十分了解各类品种规格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制定出切合生产实际且性价比最高的工艺。

技术人员又是工艺的推行者,技术人员必须对现有工艺理解透彻,并在实施过程中细心观察,遇到问题能主动分析总结并加以改善,从而提高工艺的执行力。

4.2 管理人员决定工艺的实施质量


实施质量包括工艺上车的准确性以及工艺的稳定性。管理人员首先要根据加工对象、工艺把握关键作业点,并针对其中的难点做好预防和保障,必要时可预备第二套方案。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循环检查,确保工艺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不断进行优化。因此,管理者是工艺实施的保障。


印染企业的一线员工流动性较强,包括企业内外的流动,以及不同岗位间的流动。一线管理者必须保证**、物流通畅,并针对员工的不同技能安排相对合理的岗位,并在过程中不断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工艺操作到位。


4.3 操作人员决定工艺的实施水平


印染工序较长,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尚未完全普及的今天,人为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前处理半制品的落布作业人员,如果不能保证落布充分干燥,则很可能造成染色过程的色光波动、中边差等问题。化料工的操作稳定性、轧染槽的液位控制、机长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洗工段的温度和氧化皂洗各工艺控制的稳定性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在生产中除尽可能配备一些自动检测和控制的辅助手段外,还可采取联产联质考核等管理方法;再者要重视培养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培训其操作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工艺实施水平。

5
市场需求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工艺不会经常变化,但也不能墨守成规。因为市场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国际经济环境而改变,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等方面的追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质量成本、清洁生产成本和成品售价方面相应也在不断变化。工艺制定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才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使企业持续发展。

5.1 绿色需求推动节能环保工艺


当今,纺织染整业的趋势是绿色纺织品标准更加严格,环保要求日益升级,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这就促使工艺设计必须使用环保型、高性能的染化料助剂,选择高效节能、省水省科、余热回用、自动化控制的设备,致力于开发冷堆、短流程、提高上染率、少水或无水、少盐或无盐的加工工艺;减少对排放余料的跑冒滴漏、耗能、仿样次数、自控平台的管理水平。

5.2 质量要求促进高的性价比工艺


近年来,越来越严格复杂的质量要求,给染整企业带来更高的难度。外观方面,对产品的光洁度(死棉、纱头、萝卜丝等),色纯度(阴阳面、表面聚焦、环染等),均匀度(露底、黄白档、条花等),色差(对版准确性、左中右色差、匹差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在质量方面,要求的色牢度项目越来越多,牢度指标越来越高。

因此,工艺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比如皂洗、干摩和汗渍等牢度不达标,可通过重新水洗、助剂处理等方式补救;如果耐汗光、日晒牢度等指标不达标,需剥色后重新采用高性能染料染色。因此一定要了解订单的要求,分析可能的难点,再选择合适的染化料,制订合理的工艺。

5.3 市场的个性需求成就多元工艺


近年来,Tencel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竹浆纤维、超细纤维、吸湿排汗纤维、PTT纤维、聚乳酸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各种环保性和功能性纤维的大量涌现,再加上新型纤维与传统纤维的组合,使得多组分纤维面料日趋普及。因而,近几年对各种新纤维及多组分纤维染整工艺的研究很多,并出现诸如双色、闪色等工艺。但不同组分在前处理中存在损伤、黄变、收缩,染料在各组分上相互沾色、色牢度降低,异色色相受限,难以染很纯的同色,鲜艳度下降等。这要求制定工艺时合理选用纤维组合和组织结构,根据每种组分的特性,合理制定染整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


近年来,后整理手段也层出不穷,如霜花、酶洗、扎染、喷砂、轧花和涂层等各种加工手段丰富了面料的外观。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如防水防油、透气、易去污、抗皱免烫易料理、抗菌卫生保健、阻燃、抗静电、抗紫外等。这些整理方式会使其它工序的染整工艺发生变化。例如,要进行后水洗的灯芯绒面料,染色后布面的死棉可以最大限度得到遮盖,前处理时无需重煮,或染色后再进行刷毛;要进行炒霜花、喷砂等后处理的面料,最好选用硫化染料染色;要免烫整理的织物,前道加工要尽可能保留强力;吸湿排汗织物需使用亲水性柔软剂等。

5.4 市场的交货期成本需求一次成功工艺


纺织服装业能否快速提供所需产品,已成为制造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体现。越来越短的交货期,要求企业组织生产时必须快速响应,重现性好,一次准确。这种需求对工艺设计要素,如设备、原材料、染化料、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企业需加速改造传统工艺,尽早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必须稳定坯源品质;选用优质的染化助剂;提升各层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一次成功的生产节奏。


来源 | 染整故事